索引号 11370832004235253L/2023-02285 成文时间 2023-04-28
发布机构 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梁政字
成文日期 2023-04-28 废止日期
有效性 有效
政策丨梁政字【2023】14号关于印发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04-28 00:00

浏览次数: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驻梁各单位:

现将《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梁山县人民政府

2023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加速推进我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森林防火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济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和《梁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县以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以及对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完善组织架构,健全体制机制,夯实责任体系,强化风险治理,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努力当好人民群众的“守夜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精神,组建县应急管理局,明确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调整充实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县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制定工作规则,初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分工负责、统一指挥、防救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防灾减灾救灾成效显著

积极谋划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成覆盖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开发区的灾情信息网络和涵盖主要涉灾部门的“自然灾害大数据体系”,水务、气象、地震、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监测预警网络趋于完善。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工程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积极推进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工作,免费为辖区居民购买覆盖13种自然灾害和5种特定意外事故民生综合保险,累计结案257起,发放救助金额1413.0741万元。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灭结合、高效扑救”方针,强化野外火源管控,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抓好洪涝、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防治,成功应对“温比亚”“利奇马”等台风灾害,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三)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坚决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细化党委、政府及部门责任。围绕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大检查及专项整治活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狠抓隐患问题整改,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十三五”期间,全县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四)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应急救援力量有效整合,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体,专职救援队伍为支撑,乡镇(街道)、开发区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日益完善。全县已组建多支消防综合救援、矿山、危化品、燃气、电力等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重点防火乡镇(街道)、开发区、国有林场共组建林草消防专业、半专业队伍19支420人,各级护林员625人。建立“县—乡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现有灾害信息员667名。

(五)“素质固安”工程创新实施

开创性实施“素质固安”工程,紧紧抓住“人”的素质提升,盯紧“企业”与“社会”两个层面,公众安全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我县成功创建市级“素质固安”体验基地6处,打造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广场、长廊18处。利用安全生产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点深入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社会公众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得到极大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一)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一是森林防火任务重。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1.29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2.96%。经过多年封山育林,林茂草丰,地表可燃物增多,加之冬春季节风干物燥,火源管控难度大,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以现有的扑火能力、扑火手段很难组织有效扑救。二是防汛抗旱压力大。全县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城区面积不断延扩,道路硬化较多,下垫面发生变化,一旦遇到极端强降雨,汇流速度加快,短时间内城区、河道水势暴涨,低洼地段极易积水,造成隐患。三是地震灾害有一定风险。我县地处郯庐、聊考两大地震带之间,位于三级新构造区内,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且受开山采石、煤矿开采、地下水超采和汛期暴雨等因素影响,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二)安全生产压力大

一是全县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低,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低。二是高危企业多,行业安全风险大,全县产业涉及危化品、非煤矿山和涉爆粉尘、涉氨制冷、涉有限空间等企业,致使安全生产风险点多面广。三是转型升级带来的安全压力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物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特别是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快、风险辨识不到位,导致风险上升。四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安全风险日益叠加,存在发生城市火灾、燃气泄漏爆炸、拥挤踩踏、城市内涝、建筑桥梁垮塌等事故的隐患。

(三)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短板

一是应急专业人才不足。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部门整合了安监、地震、水利、林业、民政、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特别是防汛、防火、减灾救灾等方面专业化人才匮乏。二是应急管理底子薄。基层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弱,应急救援队伍装备规范化水平较低、快速应急处置能力不高,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还有差距。三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仍不到位、本质安全水平较低,从业人员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公众风险辨识、防范意识、管控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脆弱,基层基础难以适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丰富内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大应急、大救援、大安全”理念,始终把应急管理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把握,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围绕“建体系、固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深入谋划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着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安全红线,强化安全底线,持续推进安全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防治本,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

——坚持精准治理。聚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从实际出发,精准实施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痛点堵点难点,推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坚持依法管理。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把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管工作,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依法履行职责。

——坚持社会共治。落实好党委、政府、监管部门职责,发挥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方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制度体系、风险防控、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基层基础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有效遏制较大安全事故,持续减少一般安全事故,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跃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突出规划目标指导性,设置风险防控目标(专栏1)和能力建设目标(专栏2)两类目标。

专栏1  风险防控目标

总体目标

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具体目标

1.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

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内。

3.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4.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

5.亿元 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

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内。

7.年度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0.2。

专栏2   能力建设目标

应急指挥

1.上下贯通衔接有序的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全面建成。

2.县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完善,提供7×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

3.应急管理专家咨询机制完善,专业水平明显提升。

监测预警

1.完成应急广播“村村通”建设,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2.城市燃气管网运行实现智能化。

3.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截割、移架、推溜、转运、供液、洗选等重点岗位基本实现机器人作业。

4.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或储存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率、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监控率均达到100%。

5.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储罐区按标准配备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

6.全县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部达标。

物资保障

1. “统筹管理、统一调拨、分级分类储存”的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有效运行。

2. 建成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综合应急物资仓库。

3.应急物资储备满足保障0.5万集中转移安置人口15天基本生活的规模。

4.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初步救助率达100%。

5.各级物资储备库满足需要。

6.抢险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应急救援力量

1.建立起覆盖煤矿、化工、燃气、电力、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重点行业领域相对完备的专业防御和救援力量。引导、规范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有序发展。

2.化工园区特勤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达标建成。

3.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95%以上。

4.覆盖城乡、科学高效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运输保障

1.阻断道路的抢险抢通能力明显增强。

2.应急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

3.重点营运车辆位置信息上传率达100%。

通信保障

1.建成安全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公专网融合率达100%。

2.实现行政村以上公网覆盖率达100%。

3.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重点保障率达100%。

科技人才保障

1.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2.应急救援、执法能力明显提高。

3.积极引进精通应急管理专门业务和技术手段的人才资源。

法治支撑

1.贯彻实施应急管理法规和制度标准。

2.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基层基础能力

1.争创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市级综合减灾社区2个。

2.乡镇(街道)、开发区)应急能力极大提升。

3.社会公众安全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安全技能、风险辨识能力显著增强。

4.建成29处应急救援站:二级站26处、三级站3处。

5.建成1处应急科普教育基地。

    四、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围绕健全“三大体系”、提升“四大能力”、夯实“一个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

(一)完善应急组织体系

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资源整合,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应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有序参与应急管理。

2.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常态化工作机制。优化县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职能设置,确保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风险处置第一线问题;乡镇(街道)、开发区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统一指挥和办事机构。

3.提高现场指挥能力。遇有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因需设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科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明确现场指挥程序、方法,组建现场技术支撑团队,强化现场指挥训练。

(二)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1.提高事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重大危险源管控体系,加强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2025年前实现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或储存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率、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监控率均达到100%。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储罐区按标准配备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应用,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加快各种灾害地面监测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县应急指挥中心,整合气象、水务、地震、自然资源等部门监测设施,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实现分类监测和综合监测有机结合,提高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预警预报能力。完善“互联网+监管(执法)”模式,对所有风险隐患实行“责任制+清单制”管理,确保风险防范无盲区、无漏洞、无死角。

2.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为抓手,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有机融合、同步建设、一体化运行。加大标杆企业培育力度,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激发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内生动力。加大企业经常化自查、定期聘请专家检查工作力度,健全常态化风险管控和隐患自查自改机制,促进安全责任、安全培训、安全投入、基础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执法活动,督促企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引导企业应用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云平台,将企业安全生产相关内容纳入平台管理。

3.继续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城市建设等21个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期安全监管。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动土作业、高处作业、检维修等危险特殊作业,以及外包施工、环保设施改造、危险物品装卸管理等易发事故环节,实行生产经营单位作业前报告、并安排专业人员或聘请专业机构巡查,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级分类监管,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加强重大活动、重要节假日等重点时期安全监管,全力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确保重点时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5.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加快各种灾害地面监测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集成,构建星(卫星)、空(无人机)、地(监控探头)三位一体全域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网络,增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6.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推进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高灾害预警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7.坚持灾害预防社会共治。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隐患治理和监督。

风险防控

1.在各行业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应用。

2.2023年完成应急广播“村村通”建设,建成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分级负责、安全可靠的全县应急广播体系。

3.打造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融合的标杆企业。

4.2023年每个行政村居(社区)至少设置2名灾害信息员,灾害多发易发和灾害隐患风险高的村居(社区)可增配1-2人。

    (三)健全应急文化体系

1.培育安全文化

积极宣传贯彻《济宁市全民安全素质教育办法》,充分利用邹鲁融媒客户端、公众号、新媒体直播、专题访谈、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形式,增强宣传教育效果。打造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城市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建造社区安全文化长廊,强化汽车站、大型广场、商场、重点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积极创建“青年安全示范岗”等示范性工作品牌,更好发挥优秀青年职工示范引领作用。

2.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将应急管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扛起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重大政治责任。加强应急管理干部全员培训工作,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加强业务素质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化监管和科学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强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完善选聘机制与动态管理,提升专家工作效能。

3.深化“素质固安”工程。持续开展“警示教育、拓展演练、志愿服务、文化宣传、送教下乡”系列活动,开展高危企业、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班组长安全培训和企业安全内训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提升安全素质。加强企业职工安全应急技能培训,健全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平台“教育培训”模块,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在有条件的社区、公园、广场、乡村服务场所等设置专题展板,积极开展群众性应急培训,普及安全常识和应急知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专题教育日,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向全社会尤其是对老年人、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普及灾害应对措施和自救互救方法。

4.重视舆论引导。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尽快安排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新闻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1.推进基础建设。全面加强自然灾害监测设施、防治设施、装备、场所、队伍等方面建设,增强灾害抵御能力。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升抗灾能力。

2.强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会商评估制度,定期发布自然灾害风险会商评估报告。

3.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实施地震灾害致灾调查,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探索推广“标准地”区域评估模式,推动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

4.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馆等现有设施,新建、改扩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满足辖区内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等需求。

5.开展示范创建。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通过树立典型,有效提高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社区群众应急防范水平。

6.做好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综合评估灾害损失,扎实推进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完善灾后恢复重建的金融、土地、社会保障、产业扶持等配套政策,有序推动灾区恢复重建。

(五)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政府综合救援(消防)及专业性队伍建设。立足“全灾种、大应急”需求,强化县消防救援大队和森林消防中队救援力量。加强煤矿、危化品、燃气、电力、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配齐配强救援人员和应急物资装备,加强值班备勤,强化救援训练,打造专业化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

2.强化企业专业队伍建设。鼓励危化品企业、涉氨制冷企业以及燃气电力等企业建立或与附近同类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鼓励和支持区域内企业间建立应急联动救援机制,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共享救援资源,增强辐射救援能力。

3.强化社会救援队伍建设。支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应急救援积极性。

4.强化实战训练。加强常态化训练与实战演练,经常性组织消防、危化品、地质灾害、抗洪抢险等各类救援队伍开展模拟现场救援,组织救援实战大比武等各类竞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六)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1.应急指挥平台。优化升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汇聚各类应急管理信息资源,实现上下联通、信息共享,保持各层级指挥系统互联互通。

2.信息技术保障。推动应急管理领域内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在危化品、液氨制冷、涉尘涉爆领域,积极引导、强力推进一批新技术、新装备,特别是监测智能预警、自动切断系统,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3.应急通信保障。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加大“天通一号”卫星电话、对讲机等小型、便携应急通信装备的配置,为灾害事故处置提供有效的通信支撑。根据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向上对接济宁市应急广播系统、横向连接应急信息发布部门,反应迅速、安全可靠、覆盖广泛的全县应急广播系统。

4.指挥装备保障。按照济宁市统一制定的应急指挥装备配备的基本标准和要求配齐单兵终端、图传照明、应急通信、移动指挥平台、防护装备等。

5.应急救援装备保障。按照分级、分类、分区及超前预置原则,补齐城市、农村、行业应急救援装备短板,提升“救大灾、抢大险”的能力。

救援装备

1.消防救援:重点储备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现场管理与保障2大类物资,如消防机器人、泡沫消防车、60米以上大跨距折臂高喷消防车、排烟消防车、照明消防车、防化洗消消防车等;

2.防汛抗旱:重点储备现场管理与保障类、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等2大类物资,如抢险自卸车、多功能打桩机、自移动排水泵车等。

3.森林防火:重点储备森林火灾抢险救援与专业处置类物资,包括高压串联灭火水泵、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灭火水枪、灭火弹、2号3号工具和单兵携行装备等应急物资。

4.坍塌现场救援:重点储备侦检、营救等2大类物资器械,如气体探测仪、电源检测仪、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光学/热成像探测仪、液压(电动)扩张、剪切钳、无齿锯、双轮异向锯、凿岩机、起重球垫、撑(顶)杆和攀援救生套件等。

6.应急物资保障。完善县—乡镇(街道)、开发区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织密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建立政府实物储备、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专业队伍能力储备和社会化储备互联互通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7.应急物流保障。统筹紧急运输资源,健全铁路、公路、水运等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体制,完善紧急运输绿色通道机制,确保应急运输高效畅通。

8.发展应急产业。推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提升应急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相关产品标准化、模块化、特色化发展,引导企业提供一体化安全解决方案。

    (七)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1.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规范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

2.完善应急预案。形成以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预案演练、核查和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应急预案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体系

1.完成全国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2.建成县、乡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应急预案体系。

     (八)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1.加强乡镇(街道)、开发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开发区应急执法人员的日常管理、督导调度和统筹指挥,确保应急处置救援工作组织有力、响应迅速、应对有效。按照上级统一要求,结合本县实际,规范乡镇(街道)、开发区应急管理队伍,按标准配齐装备。

2.加强应急救援站建设。推进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与运行,全力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3.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深入开展城乡“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活动。积极争创省级和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整合各部门防灾减灾救灾成果、项目等资源,将示范创建与基层治理、社区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争创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市级综合减灾社区2个。

      五、重点工

    (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全面完成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灾害风险底数、位置和范围,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强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分级分类评估,配合制订和编制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的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2023年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调查数据通过国务院普查办核查验收。


    (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推进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逐步配齐人员、装备,完成消防设施新改扩建,形成保证重点、辐射周边的森林灭火救援力量。依托企事业单位,扶持水利、建筑施工等领域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规划建设1~2支本级防汛抗旱专业队伍。

(三)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2025年建成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综合应急物资仓库,重点储备生活保障、抢险救援、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类等应急物资。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能力计划,加强救灾和卫生防疫等应急物资储备。按照自然灾害保障集中转移安置人口5000人15天基本生活规模,储备生活保障类物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应急保障物资达到保障1000人90天救治规模、II级突发医学紧急救援类应急保障物资达到保障2000人15天救治规模,储备医疗卫生类物资。

(四)县应急指挥中心数字化提升工程

汇集消防、水务、森林防火、气象、地震、交通、化工园区等预警信息和应急数据,突出应急信息全面汇聚、快速展现、上传下达、专题研判、协同会商、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支撑能力,建立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五)“素质固安”公众安全教育体验基地建设工程

打造集应急装备展示、案例警示教育、安全结绳体验、心肺复苏体验、高层逃生体验、烟雾逃生体验、地震灾害VR体验、消防安全VR体验、火灾联动系统演示、模拟报警演示、电动车着火演示、应急法律法规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众安全教育体验基地,持续增强我县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施救能力。

(六)应急救援站建设工程

深入推进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构建区域快速响应应急救援网络,形成“以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以乡镇(街道)、开发区应急救援站为支撑,以村(社区)应急救援站为补充”的应急救援网格体系,切实保护好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及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好规划落实,创新工作思路,总结典型经验,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健全实施机制

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及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指标,明确责任主体,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县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掌握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进度,研究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管理重大问题。

(三)强化责任落实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厘清部门职责清单,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

(四)加强要素保障

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间、各部门间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资金多渠道筹集机制,强化重点项目绩效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围绕破解应急管理难题,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列为政府优先实施和财政重点保障对象,制定项目资金、土地供应、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快项目落地。

(五)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本规划实施考核评估制度,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制定改进和加强措施,必要时动态调整规划内容。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适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责任跟踪。

【WORD版】梁政字〔2023〕14号 关于印发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doc

【PDF版】梁政字〔2023〕14号 关于印发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pdf

主要负责人解读|《梁山县“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解读

图文解读|《梁山县“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解读

专家解读丨《关于印发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音频解读丨《关于印发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AI解读丨关于印发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决策草案】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草案解读】《梁山县“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草案解读

【已结束】关于征求《梁山县“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征集反馈】《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征集意见稿)征集意见采纳情况

【议题解读】2023年第8次常务会议议题解读(梁山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后评估报告】《梁山县“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后行评估报告

信息来源: 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