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083200433872XN/2023-02440 | 成文时间 | 2023-07-17 |
发布机构 | 梁山县马营镇人民政府 | 组配分类 | 通知公告 |
成文日期 | 2023-07-17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发布日期: 2023-07-17 16:20
浏览次数:
林木有害生物情报
第二十期
梁山县中心测报点 2023年7月17日
积极开展刺蛾类防治工作
刺蛾又名洋辣子,当地刺蛾主要有黄刺蛾、双齿绿刺蛾、褐边绿刺蛾、扁刺蛾等。寄主有杨树、柳树、白蜡、榆、梧桐、泡桐、石榴、苹果、梨树、桃、李、杏、枣、柿、海棠、核桃、白蜡、桑等120余种。刺蛾类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将寄主叶片吃光。
一、形态特征
黄刺蛾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9-25 毫米,体较粗短。头部黄褐色,隐藏于前胸下。胸部黄绿色,体自 第二节起,各节背线两侧有1对技刺,以第三、四、十节的为大,技刺上长有黑色刺毛;体背有紫褐色大斑纹,前后宽大,一中部狭细成哑铃形,末节背面有4个褐色小斑;体两侧各有9个枝刺,体侧中部有2条蓝色纵纹。
双齿绿刺蛾幼虫:体长17毫米左右,蛞蝓型,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头顶有两上黑点,胸足退化,腹足小。体黄绿至粉绿色,背线天兰色,两侧有兰色线。各体节有4个枝刺丛,以后胸和第1、7腹节背面的一对较大且端部呈黑色,腹末有4个黑色绒球状毛丛。
褐边绿刺蛾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4-27毫米。初孵化时黄色,长大后变为绿色。头黄色,甚小,常缩在前胸内。前胸盾上有2个横列黑斑,腹部背线蓝色。胴部第二至末节每节有4个毛瘤,其上生一丛刚毛,第四节背面的1对毛瘤上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个毛瘤上生蓝黑色刚毛丛,呈球状;背线绿色,两侧有深蓝色点。腹面浅绿色。胸足小,无腹足,第一至七节腹面中部各有1个扁圆形吸盘。
扁刺蛾幼虫:老熟幼虫扁圆形,体长22-26mm,宽12-13mm。体翠绿色,纵贯背面有1条白线,蓝绿色;背侧各节枝刺不发达,腹部第1-9节的枝刺发达,每节共4枚;腹部各节背侧和腹侧间有1条白色斜线,基部各有红色斑1对。
二、生物学特性 刺蛾类害虫一般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枝的分杈处、主侧枝以及树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幼虫危害期主要是6月中旬至8月下旬。初孵化幼虫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圆形透明小斑,隔1天后小斑连接成块。4龄幼虫分散危害,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
据调查,今年我县绿化树白蜡、核桃等和杨树上刺蛾类虫情比去年有发生加重的趋势,也与今年前段时间雨水较少有关。目前,刺蛾类以双刺绿刺蛾为主,主要处于幼虫危害期,已进入危害盛期,个别林木危害较重。请各乡镇认真做好本辖区内虫情排查工作,发现虫情及时进行防治,并确保防治效果。
三、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低龄群集幼虫,利用低龄幼虫期群集叶背面危害的习性,摘除带虫叶片集中处理。
2、喷药防治,6月中旬-8月下旬,药剂为20%除虫脲2000倍液、 25%灭幼脲1000-1500倍、20%杀铃脲1500倍液或者1.8%阿维菌素2000倍液。
3、注意保护和利用刺蛾紫姬蜂、刺蛾广肩小蜂等天体。
附:双齿绿刺蛾幼虫图片
双齿绿刺蛾幼虫图片(2023年7月14日、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