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1-17 17:29
浏览次数:
县民政局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夯实基层救助阵地。建成县级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处,补齐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短板。每年投入19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14处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社会救助站)全覆盖,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25名、专业社工14名、村儿童主任437名,为特困、低保、困境儿童等60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居家照护、能力提升等21项服务。二是完善精准救助机制。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精准识别、主动发现、及时救助等全链条机制;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制作“梁身救助 码上服务”二维码,实现政策“码”上知,信息“码”上查,服务“码”上办,提高精准救助效率。2024年,主动发现各类困难群众5000余人,将符合政策的3581人次纳入相应救助保障范围。三是探索多维救助模式。以“救助+社会慈善”拓展社会救助覆盖广度,创新设立“济时救·梁身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社区(村)公益慈善基金共41支,筹资300余万元,用于突发疾病、遭遇事故等突发性、急难型困难群众救助,截至目前惠及5000余人。以“救助+专业服务”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温度,每年投入140万元,实施“幸福来敲门”、“情暖夕阳”项目,为3067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835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刘 辉、宋睿璇)
县医保局多措并举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一是推广信息技术手段。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医疗保障智能监管系统平台和SQL server等技术手段,通过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等方式,对全县176家协议医疗机构进行问题预警监控追溯,实现医保基金监管智能化、精准化。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培训。深入医疗机构,对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开展医保基金监管政策培训课12次;前往集市、文化广场、社区进行基金监管政策宣传12次;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员、社区公益岗位等28人积极参与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三是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定期通报欺诈骗保基金典型案例,对定点医疗机构主要和分管负责人进行预防提醒约谈27次,筑牢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思想防线。(程国刚)
县行政审批局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一是抓特色产业。围绕专用车产业,在全市率先推出“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截至目前,办理相关业务4.95万件,占全市总办件量的50%以上;在全国首届政务服务大厅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会暨第五届政务服务软实力经验交流研讨会上荣获“高效办成一件事”优秀案例“服务拓展领航员奖”。二是抓工作落实。积极推进国家和省重点“一件事”落实落地,创新推出与特色产业关联密切、企业群众办理频率高的一件事44个,有效满足全县企业群众的政务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办理校车许可一件事29件、公租房一件事94件、农村宅基地审批200余件、股权变更一件事2100余件、教育入学一件事241件、“彩虹门审批一件事”616件。三是抓营商环境。实行“一个窗口、一网申请、联合办公、集成服务”工作模式,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高效、公平的环境。截至目前,我县经营主体登记总量99453户,居全市第3;同比新增个体工商户12595户、企业3180户,经营主体新增数量居全市第2;万人经营主体量1396户,每万人均经营主体增长率22.03%,居全市第1。(岳萍萍)
杨营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财源建设,提升保障能力。紧紧围绕年初预算目标,强化各税种的税源发掘和征管,重点核查全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税源情况,深挖涂料化工、碳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税源潜力,确保应收尽收。强化涉农企业的专项管理,深入界定涉农行业征免界限,提高涉农行业企业纳税规模。同时,发掘和拓展京雄商高铁杨营段耕地占用税、建筑增值税、万达重组、涂料产业园合并入库等各项临时性税源。二是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转型升级。加大企业走访调研力度,挖掘一批具有技改潜力的工业企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帮助企业准备各项审批材料,加快项目审批进度。目前正在准备山东科淮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项目技改纳统材料及相关票据依据,预计可增加技改投资余量2亿元。三是明确发展定位,攻坚项目建设。依托“高铁枢纽交通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以及传统肉牛养殖产业、精细化工涂料产业、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全力以赴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推动杨营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工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建设、新翔新材料智能化改造、同创化学新型环氧涂料等项目纳统工作,预计可增加投资余量27.3亿元。(段淑君、任师东)